理论探讨

  •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实践拓展与理论回应

    付磊;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的生产范式与价值创造机制,这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提出了理论解释力的新挑战。从智能生产系统的技术哲学本质出发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并未突破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边界,而只是在劳动对象化、价值转移、劳动异化等维度拓展了其解释范畴。智能技术革命通过重构劳动过程的时空维度、扩展劳动资料的智能化载体、催生新型劳动主体性存在,在实践层面推动劳动价值论实现了从“体力劳动中心”向“脑力劳动主导”、从“直接劳动时间”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复合体”的范式转换。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保持理论内核稳定性的同时,亟须构建包含数据要素、算法权力、智能资本等新范畴的解释框架,以回应数字经济时代的理论挑战。

    2025年03期 v.27;No.220 5-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视觉化转向:困境与出路

    刘妃;范洁;

    随着通讯传媒和影像技术的高歌猛进,人类俨然进入了以“视觉影像”为中心的“视觉图像时代”。在这一时代境遇下,意识形态传播的视觉化趋向更加明显。视觉图像天然内蕴意识形态因子、图像技术与信息媒介的发展、“视觉文化消费”浪潮的兴起催生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视觉化转向。然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视觉化转向面临着图像无限增殖、异质图像挤压、视觉文化盛行、网络技术落后等诸多挑战。因此,需要从理论、思维和实践等向度重点发力,积极更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谱系、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图像思维、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图像话语在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而言,积极顺应和适应这种意识形态传播的当代转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025年03期 v.27;No.220 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网络空间文化主体性建设的价值意蕴、风险挑战与应对策略

    王锦;

    网络空间文化主体性建设作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途径,对于抵御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价值渗透、筑牢文化现代化根基、构建具有自主性的文化表达体系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当前,在数字技术深度重构文化生产与传播格局的背景下,网络空间文化主体性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文化生产的“资本化”弱化文化价值主体性,流动边界的“虚拟化”动摇文化内核主体性,网络传播的“个体化”消解文化表达主体性。因此,为加快推进网络空间文化主体性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需从制度层面加强数字资本监管,遏制资本对文化生态的异化;从资源层面深入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文化内在价值和精神力量;从传播层面优化话语表达方式,增强文化叙事的传播效能。

    2025年03期 v.27;No.220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数字技术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风险审视和纾解路径

    张莹;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数字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其提供了一个新的时代场景,生成了数字文化的新形态。数字技术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既存在数字技术助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工具逻辑,又具有数字技术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深度耦合的价值逻辑。但数字技术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数字技术赋能精神生产存在“异化”现象、数字鸿沟导致精神享有“分化”问题、信息茧房造成精神交往“圈层化”困境、数字滥用引发精神生活“失控化”风险等挑战。因此,防范和应对这些挑战就需要强化价值引领,确保文化发展方向;优化产品供给,提升精神文化享受;弥合数字鸿沟,助力全民成果共享;加强德法约束,营造清朗数字空间。

    2025年03期 v.27;No.220 32-4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和实践路径

    宋明泽;陈志伦;

    基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在逻辑是通过数字技术激活乡村产业动能、驱动生态治理创新、助推乡村文明转型、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促进民生质量提高来赋能乡村振兴。数字技术在催生乡村变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新的转型道路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明显短板、数字化人才培育成效欠佳、数字文化品牌建设面临结构性矛盾、生态数字化治理存在双重阻滞、乡村治理矛盾引发协同失灵等难题。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要从完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顶层架构、缩小乡村数字发展差距、强化数字乡村人才支撑体系等方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数字化转型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2025年03期 v.27;No.220 4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6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经济研究

  • 数字农业与普惠金融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广东省江门市和肇庆市的实践案例

    江元;徐林;

    国内现有关于数字农业与普惠金融的相关研究大都关注普惠金融对数字农业的单向影响,而对于数字农业与普惠金融创新之间互动共生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该研究旨在填补研究空白,通过构建数字农业与普惠金融创新互动关系的理论框架,分析广东省江门市和肇庆市的相关案例,深入探讨二者关系的内在逻辑和影响机理。数字农业从规模经营、生产标准化、科学决策和产业分工增收四个层面为普惠金融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而普惠金融创新又通过数字化精准服务、联合大数据信用评价、信用风险分散三大动力机制对数字农业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为改进数字农业与普惠金融创新的共生互动效能,政府需要加大粮食作物领域的数字技术推广力度、拓宽数字农业融资方式、增强涉农财政资金对金融资金的“杠杆效应”。

    2025年03期 v.27;No.220 5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四川发展人文经济的优势条件、主要问题与实践路径

    葛晨;

    人文经济作为新兴的学术热点与实践命题,强调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其通过对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未来文化和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形态。四川作为文化和经济大省,拥有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景观风貌、民俗文化艺术、文化时尚浪潮以及政策保障等多重资源,具备发展人文经济的先天优势。但四川人文经济在规模结构、产品效益、人才创新、产业融合、品牌影响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为此,要通过促进资源转化、培育发展市场、培养引进人才、完善政策体系等路径,助力形成全链条的文化经济产业布局,以文化和经济融合发展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2025年03期 v.27;No.220 6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9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治理研究

  • 何以扎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社会融入路径探析——以河南省兴贤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为例

    刘旭阳;

    促进社会融入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基于社会融入理论框架,以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兴贤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讨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社会融入路径。研究发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社会融入遵循“经济融入-社区融入-心理融入”的递进路径,其中:经济融入是搬迁群众实现社会融入的基础和前提,社区融入是促进搬迁群众从经济适应转向心理认同的关键桥梁,心理融入可以帮助搬迁群众完成身份认同转型。研究建议,各地在大力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提供经济保障的同时,应通过支持其参与社区活动、与原住民互动交流等方式,帮助其积累社会资本,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社区、增进归属感。

    2025年03期 v.27;No.220 7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5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五治融合: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生成逻辑与实现路径——基于全国典型案例的扎根理论研究

    刘竞怡;杨晓强;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文章以2024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第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作为分析样本,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新时代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五治融合”模型。研究表明:政治引领是乡村治理的领导核心,法治保障是乡村治理的根本遵循,德治教化是乡村治理的价值共识,自治强基是乡村治理的源头活水,智治支撑是乡村治理的应有之义。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以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为核心的“五治融合”乡村治理范式有其生成逻辑与显著优势,是兼具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治理能力的时代范式,对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有其借鉴意义与实践价值。基于现实挑战,应构建“五治融合”乡村治理范式的协同耦合机制、成效评价机制与因地制宜机制,以点带面推进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行稳致远。

    2025年03期 v.27;No.220 9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9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乐山实践研究

    沈建军;钱卫东;祝力;沈碧霞;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作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国家和人民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关键节点。只有把基层的事解决好、把群众身边的问题解决好,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枫桥经验”从一地破题到全国推广,已成为基层治理的一面旗帜。以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乐山的具体实践为样本,实地调研发现,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还面临创新氛围“欠浓厚”、联动协作“未顺畅”、多元化解工作平台“待优化”、专业化解能力“需提升”等问题。基于此,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必须在“一核”引领下切实做到“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2025年03期 v.27;No.220 10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6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下载本期数据